<<金融市場
劉任昌2020《金融市場》首版
任何一種動物都形成一個或多個群體,這種群體就是社會(society);社會學(sociology)研究群體份子之間的關係、互動、集體生活模式,以及模式的傳承。但是,動物社會不能形成經濟體(economy),僅人類社會形成經濟體。人類在經濟體中,彼此合作與交易,促成效率交易的工具是彼此信任的金錢。以下,從大家最熟悉的市場與金錢談起,終究目的是要了解金融市場的功能與目的。
金融市場學的上游:社會科學與經濟學
金融市場(Financial Market)的「金融」是形容詞,「市場」是名詞。名詞(noun)涵蓋的概念廣於形容詞(adjective),所以,我們必須深入討論「市場」與經濟體議題,也就是經濟學(economics)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,經濟學研究不同主體(agents)之間從事生產、分配、交換與消費財貨或服務;所謂的主體包含個人、家庭、廠商、公會與國家等。
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斯(註 )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科學,研究人在稀少、多用途的資源限制下,如何行為以達成慾求的目標?美國經濟學家寇斯主張(註 ):經濟學研究經濟體系的社會制度,涵蓋公司、投入與產出市場,以及金融體系。
金融體系是經濟體的一部分,金融體系與經濟體都是大網路,連結家計部門(個人)、廠商部門、政府部門、國外部門與各種市場。「市場」是不同主體之間從事交易的習慣、程序、系統、社會關係或實體場所;市場透過價格機能(price mechanism):價高則供給增加、價低則需求增加,促進經濟資源的效配置率。
1.1. 財貨與服務市場和貨幣的功能
動物社會,僅有掠奪(例外是雌性動物養育幼子),沒有市場。人類社會則發展多元的市場,例如:糧食市場、魚(海鮮)市場、肉品市場、零售市場、果菜市場、童裝市場、成衣市場、住房市場、租屋市場、汽機車市場、旅遊市場、電信市場、手機市場、家電市場…等,終究目的是促進人類的分工合作,讓每個人都可以專注在特定領域從事生產、創造價值。
當一個農夫帶著糧食到市場,希望物物交換(barter)獲得鋤頭的時候,卻碰巧生產鋤頭的鐵匠不需要糧食,僅期待交換獲取海鮮或修繕服務的時候。這種尷尬困境造成農夫和鐵匠的期待都落空!解決以上困境的方式,是經濟體具有共同的交易媒介(medium of exchange):通貨(money)。
農夫產出糧食,就拿到市場去換得通貨;需要購置鋤頭或其他貨品時,則拿出已經賺取、保存的通貨,到市場上換取需要的其他財貨或勞務。農夫過去辛苦種植糧食,而換得的通貨,在需要購買鋤頭的今天,仍然可以使用。這意謂著通貨具有價值儲存(store of value)的功能。
糧食的價值決定於重量與品質,鋤頭的價值決定於尺寸、設計與品質,豬肉的價值決定於重量、新鮮度與品質…任何的不同財貨或服務之間,彼此交換的比率該如何決定?解決之道是利用通貨當作共同的計價單位(units of account)。
結論:通貨(貨幣、金錢、硬幣)的功能有三:交易的媒介、計價單位與價值的儲存。
支配權、財產權與金融體系
任何有交換價值的標的(objects)是經濟資源,也就是財貨或勞務(goods or services)。經濟資源的交換、配置與使用,涉及支配權利(rights of eminent domain)的保障、變化、交換或轉換。支配權的必要條件是明顯的範圍(eminent domain),權利是可辨識的(distinguished)、顯眼的(prominent)且可被炫耀的(conspicuous),亦即經濟支配權利必然是明確的。唯有法制系統健全,經濟支配權才可以受到保障,而稱為財產權(property rights)。可以利用通貨數量當作計價單位,而且受到法律保障的財產權憑證,稱為債權憑證(claims)。
經濟主體(人、公司)財產權受到保障,才願意犧牲現在的消費與享受,將經濟資源投入於創造更美好的未來,典型案例是將現金(通貨)儲蓄於銀行,銀行存摺是債權憑證;存摺帳戶金額的轉出或轉入,更有利於經濟資源的交易,促進經濟發展。個人也投資於人壽保險公司,保險契約(保單、policy)是債權憑證;或直接投資在大型公司(台積電、台塑等),換得債券或股票當作債權憑證。以上,將通貨轉換為各種債權憑證,又從債權憑證轉換為其他債權憑證(購買其他金融商品)或轉回通貨,或是移轉債權憑證(轉帳)的管道,皆是透過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完成。可以和第三人交易、流通的債權憑證,則稱為有價證券(marketable securities),在金融市場交易。
金融體系與金融市場促進人、地、物、貨的資本化,亦即債權憑證化,更加促進「人盡其才,地盡其利,物盡其用,貨暢其流!」熱絡全球經濟活動。
社會科學與人文學
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,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;科學研究是從自然現象中,推導出規律性。《金融市場》學門呈現金融市場的真實現象,闡述金融市場的規律性或特殊性。探究金融市場的本質與性質,促進經濟體的人、地、物、貨的適當資本化,得以促進經濟資源的效率運用,提升經濟福利、社會富裕!
當社會組成份子普遍趨向正面、樂觀與合群的人格,樂於複製與感染正向人格,社會價值與社會資本獲得提升,展現人文價值光芒。人文學,是以觀察、分析及理性批判人類情感、道德和理智的學科。以上是《金融市場》的期待!
金錢、金融、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
韓國在2020年1月15日推出金錢遊戲(Money Game)電視劇(註 ),是否以「金融遊戲」取代「金錢遊戲」較適合?又為何「金融市場」不能稱作「金錢市場」?每個人都說我愛金錢(I love money.),卻不會說我愛金融(I love finance.),我們就從大家最熟悉且最愛的money談起。(註 )
圖1. 新臺幣從2015年初至今的每日發行通貨數的存量
英文的Money,是中文的錢、金錢、現金、貨幣或通貨(流通的貨幣)。從中央政府與經濟學的角度,money是貨幣或通貨;從個人的角度,money是現金(cash)。(新)臺幣由中央銀行發行,中央印製廠鑄造或印製。中央銀行公告的每日發行金錢(通貨)、鈔票(鈔券)與硬幣面額總數,如圖1所示(註 )。
圖1最高點發生在2020/01/22至1/29期間(1/25是初一過年),通貨發行金額是$2.793兆的歷史最高點,其中的4.97%是硬幣(圖1虛線);再除以人口數,則平均每人鈔券規模是$11.8萬,每人硬幣規模是$4,934,如表1所示。
表 1. 中央銀行每日發行通貨數的部分特定日期資訊(圖1與註8)
日期 鈔券(百萬) 硬幣(百萬) 合計(百萬) 鈔券除以人口 硬幣除以人口
2015/01/01 $1,616,477 $90,217 $1,706,694 $68,895 $3,845
2020/01/22-29 $2,676,810 $116,432 $2,793,241 $118,378 $4,934
2020/08/31 $2,385,755 $118,153 $2,503,909 $106,116 $5,007
增加幅度 47.59% 30.97% 46.71% 54.03% 30.23%
註:臺灣2015年人口數是23,462,914,2019年人口數是23,596,027。
硬幣、鈔券與通貨
中央銀行發行的通貨中,約5%是硬幣(coins),而且硬幣數量沒有週期性變化的現象,導致在春節連假期間,硬幣佔通貨的比率明顯下降(圖1虛線)。再就通貨在樣本期間增加的幅度(表1),券鈔(notes)增加46.77%,硬幣增加30.14%,這個現象說明硬幣的功能,的確逐步被電子票證(悠遊卡或一卡通)與行動支付(Apple Pay、Google Pay、Line Pay或街口支付等)取代。
將通貨數量除以人口數,相當於每人對通貨(現金)的使用量或需求量,算得2015年初的平均每人鈔券數是$68,895,硬幣數是$3,845(表1右攔);然後,分別成長54.03%與30.23%,在2020/08/31的平均每人鈔券發行數是$106,116,硬幣是$5,007。
通貨(現金)數目如此巨幅成長,它們流向何處?更令人納悶的問題是,每人平均通貨(現金)的$10萬餘元,從某些生活經驗視之,似乎過多,也似乎過少。首先, 一般人僅隨身攜帶千元,就算加上留置家裡的現金,很少人超過萬元。其次,以2019年最暢銷的三款汽車為例(Toyota Altis、Nissan Kisks與Honda CR-V),價格均在$69萬之上,遑論價格千萬之上的精華區住宅;一個人手上持有的$10萬餘元,如何完成這些投資型交易?即購置使用多年的可移動財產(資產)或不可移動財產(資產)。
為了完成鉅額的交易,必須有相當數量的貨幣留置在金融機構(註 ),然後靠轉帳至廠商戶頭以完成交易!因此,有多少比率的貨幣確實流通在你、我或各經濟部門,又有多少比率是留置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內?(註 )
通貨發行餘額與金融機構以外各部門持有的通貨淨額
圖1與表1的「每日發行通貨數」是中央銀行發行的通貨數量,再透過銀行等金融機構流通至家庭、廠商等各經濟部門;必然,其中的相當數目被留置在金融機構的金庫或自動櫃員機(註 )。金融機構在月底才向中央銀行申報詳細數據,形成中央銀行每月發行的「金融統計月報」,其中一個數據是「全體貨幣機構以外各部門持有通貨」,它不同於每天公布「每日發行通貨數」(從2015年開始公布),它是在過了月底後才公布。圖2呈現2015年至今的每月月底資料,下文分別稱之為「通貨餘額」、「通貨淨額」與「留置比率」(1減「流通比率」)。
圖2. 從2015年初至今(2020年8月)每月通貨餘額、通貨淨額與留置比率
通貨餘額與通貨淨額的週期特徵相當,在農曆春節形成高峰。圖2的特徵之一是2016年1月底的通貨餘額$2兆989億(每人$89,254),通貨淨額$1兆6459億(每人$69,991),金融機構留置比率21.58%;高留置比率是因為2016/2/6至2/14(2/8春節)的連續假期。到了2月底,通貨餘額下降為$1.986兆(每人$84,242),通貨淨額上升為2016年最高數量的$1.708兆(每人$72,640),金融機構留置比率14%。也就是說,中央銀行與各金融機構在2016年1月底已經備妥大量貨幣應付2月春節期間的資金需求,2月的通貨淨額果然是全年最高。
再以2020年1月為例,通貨餘額$2.743兆(每人$117,417),通貨淨額$2.377兆(每人$100,719),金融機構留置比率13.36%。該比率低於2019年12月的留置比率13.6%,原因是2020/01/25春節,中央銀行在前一個月已經開始增加發行通貨,導致通貨留置比率攀升(相對於11月的10.69%),以應付次年1月的資金需求。
以上案例的啟示是:在經濟快速發展,或在週期性的經濟活動熱絡,如果中央銀行沒有配合增加通貨發行,將導致通貨緊縮(deflation);相反的,在週期性熱絡景氣結束後,如果沒有縮減通貨發行量,過多的通貨將導致通貨膨脹(inflation),以上都不利於經濟發展。通貨緊縮的發生原因是供給面過剩,而且需求面不足,導致供給面必須降價,卻因為需求面對未來景氣的疑慮,仍然對消費遲疑,造成進一步的蕭條,所謂螺旋式通貨緊縮(deflation spiral)。
中央銀行發行的通貨中,約10%留置在金融機構中,來源是存款戶或中央銀行的融通(向中央銀行週轉),再成為銀行對客戶的融通(包含對廠商部門、家計部門與政府部門)。融通的英文是 finance,所以,「金融市場」不能稱作「金錢市場」的關鍵是,金融系統創造信用,以及促成不同部門之間的資金流動,尤其是存款(銀行債務)與借款(銀行債權),以上是所謂的貨幣政策(monetary pooicy)。(註 )
金融市場的廣義通貨:M1A
平均每人持有的現金(通貨)是$10餘萬,較大金額的交易行為(例如購買汽車)是以轉帳至商家銀行戶頭進行;這種銀行戶頭是支票存款(checking deposits)或活期存款(demand deposits),後者意謂存款人(depositors)可隨時向金融機構要求(demand: claim as a right)提取現金。金融機構不對支票存款戶支付利息,對活期存款戶至多支付少許利息,主要原因是這類帳戶的流動性高,開戶廠商在收到匯款後,在短時間內必須支付員工薪資、支付進貨款項與支付各種經營管理費用等。所以,支票存款與活期存款非常類似通貨(現金),他們被公司會計歸類為現金項目(cash accounts)。
通貨被稱作M0,中央銀行定義廣義貨幣M1A是:通貨、支票存款與活期存款的總和。以2020年7月底為例,M1A餘額$7兆9990億(圖3右下角)包含通貨$2兆2370億(圖3右下角金額)、支票存款$3,737億與活期存款$5兆3883億。圖3下方的黑色折線與紅色折線,分別代表1987年5月至今的通貨餘額與M1A餘額走勢(註 )。
將以上的總量除以人口數(2019年平均人口數),可以更清楚呈現貨幣數量和經濟活動規模的關係。在2020年7月底,每人平均M1A餘額$338,997(圖4右下角)包含通貨$94,802(圖4右下角)、支票存款$15,836與活期存款$228,358。
圖5呈現M1A組成比率的變化,最大的特徵是支票存款比率從25.72%(1987年5月),下降至目前的4.67%(2020年7月);通貨比率從33.1%下降至27.97%;活期存款比率從41.18%,大幅上升至67.36%(註 )。以上數據說明金融支付與通匯系統的發達,導致和支付系統高度連結的活期存款重要性提升,通貨與支票存款則相對下降。
圖3. 廣義貨幣發行餘額(月資料)與GDP(年資料)的關係
圖4. 廣義貨幣發行餘額(月資料/人口數)與GDP(年資料/人口數)的關係
圖5. 廣義貨幣M1A(通貨、支票存款、活期存款)的組成比率
金融市場的廣義通貨:M1B,以及國內生產毛額
每人平均M1A餘額$33萬,遠低於暢銷汽車$69萬的事實,隱含著M1A包含的範圍仍不足以和普通老百姓的經濟活動規模匹配!所以,中央銀行再定義M1B為M1A加上活期儲蓄存款(demand saving deposits)。活期儲蓄存款戶適用於自然人,利率較活期存款高;以臺灣銀行在2020年7月的公告為例,活期存款利率0.04%,活期儲蓄存款利率0.1%。
以2020年7月底為例,每人平均M1B餘額$871,664(M1A餘額$338,997加上活期儲蓄存款$532,667),規模足以匹配相當於2019年的國內生產毛額(Gross Domestic Product, GDP)的$800,426,也足以匹配全新汽車價格的$69萬元。以上所隱含的意義是,活期儲蓄存款是一般人進行長期經濟或財務決策的參考基準,以2020年7月為例,活期儲蓄存款占M1B的61.11%(圖6)。
圖6呈現M1B組成比率的變化:儲蓄存款比率從42.2%(1987年5月)大幅上升至目前的61.11%(2020年7月),導致組成M1B的通貨比率從19.13%下降至10.88%、支票存款比率從14.87%下降至1.82%,活期存款比率則從23.8%微幅上升至26.2%(註 )。活期儲蓄存款(以家計部門為主角)相對於活期存款(以廠商部門為主角)的大幅上升,意謂家計部門相對於廠商部門在經濟活動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,也意謂著從製造業為主,轉向以服務業為主。
值得特別注意者,GDP的成長幅度(詳述於下一章與第5.1節),就是經濟成長率。經濟成長率(或投資報酬率)等於:
增加的價值/原來的價值=((今年的價值)-(去年的價值))/去年的價值
圖6. 廣義貨幣發行餘額M1B的組成比率走勢
金融市場、經濟體與台積電發行美元公司債案例
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力(國力)的指標是國內生產毛額(GDP),它是在一段特定時間(通常一年)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(參考第5.1節)。未來的GDP得以成長,必須將相當比率的當年的GDP產出,用之於經營(投資)未來,也就是資本形成(capital formation),以期待在未來產出更高的GDP。透過金融市場,貢獻於資本形成的投資,稱為初級市場(primary market)或發行市場(issuance market)的投資。(註 )
前文談及的「金融遊戲」或「金錢遊戲」(註6)都不能貢獻經濟福利(economic welfare)或社會利益(social benefit),貢獻經濟福利者,是能滿足大家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的財貨與勞務。已經在初級市場投資而持有的有價證券,可以持續的金融市場轉手給第三人,這種交易模式稱作次級市場(secondary)或流通市場(circulating)。財金新聞每天報導臺灣證券交易所的價格資訊,就是股票或債券在次級市場最新的流通行情。
有價證券在次級市場的上漲,是因為當初在初級市場取得資金後,投資經營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