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明科大 金融市場

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‵劉任昌2020《金融市場》首版 任何一種動物都形成一個或多個群體,這種群體就是社會(society);社會學(sociology)研究群體份子之間的關係、互動、集體生活模式,以及模式的傳承。但是,動物社會不能形成經濟體(economy),僅人類社會形成經濟體。人類在經濟體中,彼此合作與交易,促成效率交易的工具是彼此信任的金錢。以下,從大家最熟悉的市場與金錢談起,終究目的是要了解金融市場的功能與目的。 財貨與服務市場和貨幣的功能 動物社會,僅有掠奪(例外是雌性動物養育幼子),沒有市場。人類社會則發展多元的市場,例如:糧食市場、魚(海鮮)市場、肉品市場、零售市場、果菜市場、童裝市場、成衣市場、住房市場、租屋市場、汽機車市場、旅遊市場、電信市場、手機市場、家電市場…等,終究目的是促進人類的分工合作,讓每個人都可以專注在特定領域從事生產、創造價值。 當一個農夫帶著糧食到市場,希望物物交換(barter)獲得鋤頭的時候,卻碰巧生產鋤頭的鐵匠不需要糧食,僅期待交換獲取海鮮或修繕服務的時候。這種尷尬困境造成農夫和鐵匠的期待都落空!解決以上困境的方式,是經濟體具有共同的交易媒介(medium of exchange):通貨(money)。 農夫產出糧食,就拿到市場去換得通貨;需要購置鋤頭或其他貨品時,則拿出已經賺取、保存的通貨,到市場上換取需要的其他財貨或勞務。農夫過去辛苦種植糧食,而換得的通貨,在需要購買鋤頭的今天,仍然可以使用。這意謂著通貨具有價值儲存(store of value)的功能。 糧食的價值決定於重量與品質,鋤頭的價值決定於尺寸、設計與品質,豬肉的價值決定於重量、新鮮度與品質…任何的不同財貨或服務之間,彼此交換的比率該如何決定?解決之道是利用通貨當作共同的計價單位(units of account)。 結論:通貨(貨幣、金錢、硬幣)的功能有三:交易的媒介、計價單位與價值的儲存。 支配權、財產權與金融體系 任何有交換價值的標的(objects)是經濟資源,也就是財貨或勞務(goods or services)。經濟資源的交換、配置與使用,涉及支配權利(rights of eminent domain)的保障、變化、交換或轉換。支配權的必要條件是明顯的範圍(eminent domain),權利是可辨識的(distinguished)、顯眼的(prominent)且可被炫耀的(conspicuous),亦即經濟支配權利必然是明確的。唯有法制系統健全,經濟支配權才可以受到保障,而稱為財產權(property rights)。可以利用通貨數量當作計價單位,而且受到法律保障的財產權憑證,稱為債權憑證(claims)。 經濟主體(人、公司)財產權受到保障,才願意犧牲現在的消費與享受,將經濟資源投入於創造更美好的未來,典型案例是將現金(通貨)儲蓄於銀行,銀行存摺是債權憑證;存摺帳戶金額的轉出或轉入,更有利於經濟資源的交易,促進經濟發展。個人也投資於人壽保險公司,保險契約(保單、policy)是債權憑證;或直接投資在大型公司(台積電、台塑等),換得債券或股票當作債權憑證。以上,將通貨轉換為各種債權憑證,又從債權憑證轉換為其他債權憑證(購買其他金融商品)或轉回通貨,或是移轉債權憑證(轉帳)的管道,皆是透過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完成。可以和第三人交易、流通的債權憑證,則稱為有價證券(marketable securities),在金融市場交易。 金融體系與金融市場促進人、地、物、貨的資本化,亦即債權憑證化,更加促進「人盡其才,地盡其利,物盡其用,貨暢其流!」熱絡全球經濟活動。 社會科學與人文學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,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;科學研究是從自然現象中,推導出規律性。《金融市場》學門呈現金融市場的真實現象,闡述金融市場的規律性或特殊性。探究金融市場的本質與性質,促進經濟體的人、地、物、貨的適當資本化,得以促進經濟資源的效率運用,提升經濟福利、社會富裕! 當社會組成份子普遍趨向正面、樂觀與合群的人格,樂於複製與感染正向人格,社會價值與社會資本獲得提升,展現人文價值光芒。人文學,是以觀察、分析及理性批判人類情感、道德和理智的學科。以上是《金融市場》的期待! 金錢、金融、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 韓國在2020年1月15日推出金錢遊戲(Money Game)電視劇(註 ),是否以「金融遊戲」取代「金錢遊戲」較適合?又為何「金融市場」不能稱作「金錢市場」?每個人都說我愛金錢(I love money.),卻不會說我愛金融(I love finance.),我們就從大家最熟悉且最愛的money談起。(註 )
圖1. 新臺幣從2015年初至今的每日發行通貨數的存量 英文的Money,是中文的錢、金錢、現金、貨幣或通貨(流通的貨幣)。從中央政府與經濟學的角度,money是貨幣或通貨;從個人的角度,money是現金(cash)。(新)臺幣由中央銀行發行,中央印製廠鑄造或印製。中央銀行公告的每日發行金錢(通貨)、鈔票(鈔券)與硬幣面額總數,如圖1所示(註 )。 圖1最高點發生在2020/01/22至1/29期間(1/25是初一過年),通貨發行金額是$2.793兆的歷史最高點,其中的4.97%是硬幣(圖1虛線);再除以人口數,則平均每人鈔券規模是$11.8萬,每人硬幣規模是$4,934,如表1所示。 表 1. 中央銀行每日發行通貨數的部分特定日期資訊(圖1與註8) 日期 鈔券(百萬) 硬幣(百萬) 合計(百萬) 鈔券除以人口 硬幣除以人口 2015/01/01 $1,616,477 $90,217 $1,706,694 $68,895 $3,845 2020/01/22-29 $2,676,810 $116,432 $2,793,241 $118,378 $4,934 2020/08/31 $2,385,755 $118,153 $2,503,909 $106,116 $5,007 增加幅度 47.59% 30.97% 46.71% 54.03% 30.23% 註:臺灣2015年人口數是23,462,914,2019年人口數是23,596,027。 硬幣、鈔券與通貨 中央銀行發行的通貨中,約5%是硬幣(coins),而且硬幣數量沒有週期性變化的現象,導致在春節連假期間,硬幣佔通貨的比率明顯下降(圖1虛線)。再就通貨在樣本期間增加的幅度(表1),券鈔(notes)增加46.77%,硬幣增加30.14%,這個現象說明硬幣的功能,的確逐步被電子票證(悠遊卡或一卡通)與行動支付(Apple Pay、Google Pay、Line Pay或街口支付等)取代。 將通貨數量除以人口數,相當於每人對通貨(現金)的使用量或需求量,算得2015年初的平均每人鈔券數是$68,895,硬幣數是$3,845(表1右攔);然後,分別成長54.03%與30.23%,在2020/08/31的平均每人鈔券發行數是$106,116,硬幣是$5,007。 通貨(現金)數目如此巨幅成長,它們流向何處?更令人納悶的問題是,每人平均通貨(現金)的$10萬餘元,從某些生活經驗視之,似乎過多,也似乎過少。首先, 一般人僅隨身攜帶千元,就算加上留置家裡的現金,很少人超過萬元。其次,以2019年最暢銷的三款汽車為例(Toyota Altis、Nissan Kisks與Honda CR-V),價格均在$69萬之上,遑論價格千萬之上的精華區住宅;一個人手上持有的$10萬餘元,如何完成這些投資型交易?即購置使用多年的可移動財產(資產)或不可移動財產(資產)。 為了完成鉅額的交易,必須有相當數量的貨幣留置在金融機構(註 ),然後靠轉帳至廠商戶頭以完成交易!因此,有多少比率的貨幣確實流通在你、我或各經濟部門,又有多少比率是留置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內?(註 ) 通貨發行餘額與金融機構以外各部門持有的通貨淨額 圖1與表1的「每日發行通貨數」是中央銀行發行的通貨數量,再透過銀行等金融機構流通至家庭、廠商等各經濟部門;必然,其中的相當數目被留置在金融機構的金庫或自動櫃員機(註 )。金融機構在月底才向中央銀行申報詳細數據,形成中央銀行每月發行的「金融統計月報」,其中一個數據是「全體貨幣機構以外各部門持有通貨」,它不同於每天公布「每日發行通貨數」(從2015年開始公布),它是在過了月底後才公布。圖2呈現2015年至今的每月月底資料,下文分別稱之為「通貨餘額」、「通貨淨額」與「留置比率」(1減「流通比率」)。 圖2. 從2015年初至今(2020年8月)每月通貨餘額、通貨淨額與留置比率 通貨餘額與通貨淨額的週期特徵相當,在農曆春節形成高峰。圖2的特徵之一是2016年1月底的通貨餘額$2兆989億(每人$89,254),通貨淨額$1兆6459億(每人$69,991),金融機構留置比率21.58%;高留置比率是因為2016/2/6至2/14(2/8春節)的連續假期。到了2月底,通貨餘額下降為$1.986兆(每人$84,242),通貨淨額上升為2016年最高數量的$1.708兆(每人$72,640),金融機構留置比率14%。也就是說,中央銀行與各金融機構在2016年1月底已經備妥大量貨幣應付2月春節期間的資金需求,2月的通貨淨額果然是全年最高。 再以2020年1月為例,通貨餘額$2.743兆(每人$117,417),通貨淨額$2.377兆(每人$100,719),金融機構留置比率13.36%。該比率低於2019年12月的留置比率13.6%,原因是2020/01/25春節,中央銀行在前一個月已經開始增加發行通貨,導致通貨留置比率攀升(相對於11月的10.69%),以應付次年1月的資金需求。 以上案例的啟示是:在經濟快速發展,或在週期性的經濟活動熱絡,如果中央銀行沒有配合增加通貨發行,將導致通貨緊縮(deflation);相反的,在週期性熱絡景氣結束後,如果沒有縮減通貨發行量,過多的通貨將導致通貨膨脹(inflation),以上都不利於經濟發展。通貨緊縮的發生原因是供給面過剩,而且需求面不足,導致供給面必須降價,卻因為需求面對未來景氣的疑慮,仍然對消費遲疑,造成進一步的蕭條,所謂螺旋式通貨緊縮(deflation spiral)。 中央銀行發行的通貨中,約10%留置在金融機構中,來源是存款戶或中央銀行的融通(向中央銀行週轉),再成為銀行對客戶的融通(包含對廠商部門、家計部門與政府部門)。融通的英文是 finance,所以,「金融市場」不能稱作「金錢市場」的關鍵是,金融系統創造信用,以及促成不同部門之間的資金流動,尤其是存款(銀行債務)與借款(銀行債權),以上是所謂的貨幣政策(monetary pooicy)。(註 ) 金融市場的廣義通貨:M1A 平均每人持有的現金(通貨)是$10餘萬,較大金額的交易行為(例如購買汽車)是以轉帳至商家銀行戶頭進行;這種銀行戶頭是支票存款(checking deposits)或活期存款(demand deposits),後者意謂存款人(depositors)可隨時向金融機構要求(demand: claim as a right)提取現金。金融機構不對支票存款戶支付利息,對活期存款戶至多支付少許利息,主要原因是這類帳戶的流動性高,開戶廠商在收到匯款後,在短時間內必須支付員工薪資、支付進貨款項與支付各種經營管理費用等。所以,支票存款與活期存款非常類似通貨(現金),他們被公司會計歸類為現金項目(cash accounts)。 通貨被稱作M0,中央銀行定義廣義貨幣M1A是:通貨、支票存款與活期存款的總和。以2020年7月底為例,M1A餘額$7兆9990億(圖3右下角)包含通貨$2兆2370億(圖3右下角金額)、支票存款$3,737億與活期存款$5兆3883億。圖3下方的黑色折線與紅色折線,分別代表1987年5月至今的通貨餘額與M1A餘額走勢(註 )。 將以上的總量除以人口數(2019年平均人口數),可以更清楚呈現貨幣數量和經濟活動規模的關係。在2020年7月底,每人平均M1A餘額$338,997(圖4右下角)包含通貨$94,802(圖4右下角)、支票存款$15,836與活期存款$228,358。 圖5呈現M1A組成比率的變化,最大的特徵是支票存款比率從25(1987年5月),下降至目前的4.67%(2020年7月);通貨比率從33.1%下降至27.97%;活期存款比率從41.18%,大幅上升至67.36%(註 )。以上數據說明金融支付與通匯系統的發達,導致和支付系統高度連結的活期存款重要性提升,通貨與支票存款則相對下降。 圖3. 廣義貨幣發行餘額(月資料)與GDP(年資料)的關係 圖4. 廣義貨幣發行餘額(月資料/人口數)與GDP(年資料/人口數)的關係 圖5. 廣義貨幣M1A(通貨、支票存款、活期存款)的組成比率 金融市場的廣義通貨:M1B,以及國內生產毛額 每人平均M1A餘額$33萬,遠低於暢銷汽車$69萬的事實,隱含著M1A包含的範圍仍不足以和普通老百姓的經濟活動規模匹配!所以,中央銀行再定義M1B為M1A加上活期儲蓄存款(demand saving deposits)。活期儲蓄存款戶適用於自然人,利率較活期存款高;以臺灣銀行在2020年7月的公告為例,活期存款利率0.04%,活期儲蓄存款利率0.1%。 以2020年7月底為例,每人平均M1B餘額$871,664(M1A餘額$338,997加上活期儲蓄存款$532,667),規模足以匹配相當於2019年的國內生產毛額(Gross Domestic Product, GDP)的$800,426,也足以匹配全新汽車價格的$69萬元。以上所隱含的意義是,活期儲蓄存款是一般人進行長期經濟或財務決策的參考基準,以2020年7月為例,活期儲蓄存款占M1B的61.11%(圖6)。 圖6呈現M1B組成比率的變化:儲蓄存款比率從42.2%(1987年5月)大幅上升至目前的61.11%(2020年7月),導致組成M1B的通貨比率從19.13%下降至10.88%、支票存款比率從14.87%下降至1.82%,活期存款比率則從23.8%微幅上升至26.2%(註 )。活期儲蓄存款(以家計部門為主角)相對於活期存款(以廠商部門為主角)的大幅上升,意謂家計部門相對於廠商部門在經濟活動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,也意謂著從製造業為主,轉向以服務業為主。 值得特別注意者,GDP的成長幅度(詳述於下一章與第5.1節),就是經濟成長率。經濟成長率(或投資報酬率)等於: 增加的價值/原來的價值=((今年的價值)-(去年的價值))/去年的價值 圖6. 廣義貨幣發行餘額M1B的組成比率走勢 金融市場、經濟體與台積電發行美元公司債案例 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力(國力)的指標是國內生產毛額(GDP),它是在一段特定時間(通常一年)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(參考第5.1節)。未來的GDP得以成長,必須將相當比率的當年的GDP產出,用之於經營(投資)未來,也就是資本形成(capital formation),以期待在未來產出更高的GDP。透過金融市場,貢獻於資本形成的投資,稱為初級市場(primary market)或發行市場(issuance market)的投資。(註 ) 前文談及的「金融遊戲」或「金錢遊戲」(註6)都不能貢獻經濟福利(economic welfare)或社會利益(social benefit),貢獻經濟福利者,是能滿足大家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的財貨與勞務。已經在初級市場投資而持有的有價證券,可以持續的金融市場轉手給第三人,這種交易模式稱作次級市場(secondary)或流通市場(circulating)。財金新聞每天報導臺灣證券交易所的價格資訊,就是股票或債券在次級市場最新的流通行情。 有價證券在次級市場的上漲,是因為當初在初級市場取得資金後,投資經營得宜。所以,我們必須先討論重要的「資本形成」,也就是實質投資或資本預算。 國內生產毛額的支出面結構:民間消費、政府消費、資本形成與淨出口 經濟學區分為個體經濟學(microeconomics)與總體經濟學(macroeconomics)二大領域,關鍵在於研究對象(主體)是個體的經濟決策行為,抑或是研究集體部門的經濟現象,所謂家計部門(household sector)、廠商部門(firm sector)、政府部門(government sector)與國外部門(foreign sector)。如果研究對象不包含國外部門,則是封閉經濟體,反之,稱為開放經濟體。(註 ) 以2018年為例,臺灣的財貨與勞務總價值是$18兆3429億,相當於平均每人產出$777,898,其中的$172,829(占22.2%)被用於投資,形成資本累積,貢獻到2019年與未來年度的GDP產出。接續的2019年產出總和是$18兆8869億(圖3),相當於平均每人產出$800,426(圖4),各項支出如圖8呈現的:民間消費$418,598(占GDP52.3%,食、衣、行、房租等), 資本形成$186,506(23.3%),政府支出$111,946(13.99%),淨出口是$83,376(10.42%)。圖7與圖8的資本累積(形成)箭頭指向五個部門之外,是因為僅限定於當年度的流量分析,資本形成是貢獻於未來年度的五個部門。 圖9呈現臺灣GDP從1981至2019年的GDP支出面比率(註 ),分別是民間消費介於45.9%(1987年)至56.88%(2001年)、政府支出介於13.83%(2017年)至18.12%(1991年)、資本形成介於19.97%(2009年)至30.39%(1981年)與淨出口介於0.84%(1998年)至18.45%(1986年)。 使用變異係數(標準差除以平均數)表現他們的穩定度,遞增排序是民間消費0.049(平均53%)、政府支出0.072(平均16%)、資本形成0.108(平均25%)與淨出口0.669(平均6.6%)。以上的啟示是,民間消費是經濟活動最穩定的推手,但初期的經濟發展與成長,則需要倚重資本形成與淨出口。(註 ) 圖7. 經濟體各部門間的生產要素、財貨與勞務流動情形(2018年每人平均) 圖8. 經濟體各部門間的生產要素、財貨與勞務流動情形(2019年每人平均) 圖9. 臺灣1981至2019年GDP支出面組成比率走勢 國內生產毛額支出於「投資」或「資本形成」的部分 圖7、圖8與圖9的資本形成(capital formation),是總體經濟學的「投資」。為了避免和金融投資(購買股票或債券等金融資產)混淆,故稱之為「資本形成」,又稱為資本累積(capital acculation)。資本形成由固定資本形成毛額(gross fixed capital foramtion)及存貨變動(changes in inventories)組成,項目如表2所示,他們的組成比率走勢呈現在圖10。 存貨變動是廠商部門進貨,但不是用在增加固定資產的部分,所以不包含家庭及對家庭服務之民間非營利機構儲存之貨品。如果期末存量大於期初存量,存貨變動為正數,如果期末存量小於期初存量,存貨變動便呈負數(SNA, 2008)。 表2. 臺灣1987與2018年的「資本形成」 年 資本形成總額 (百萬臺幣) 存貨變動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 住宅 房屋 非住宅 房屋 其他營建工程 土地改良 運輸工具 機器設備 種畜 智慧財產 1987 $791,187 9.77% 11.65% 18.25% 11.46% 0.74% 7.77% 33.88% 0.26% 6.21% 2018 $4,075,318 2.08% 9.83% 19.77% 7.73% 0.41% 5.96% 31.56% 0.06% 22.59% 註:「土地改良」包含「耕地及果園之開發」,「種畜」包含「役畜及乳牛等」。 圖10. 自1987至2018年臺灣總體經濟投資「固定資本形成毛額」的組成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是被利用於生產過程,且可使用超過一年以上生產性財貨的獲得。內容包含取得二手之生產性財貨,但必須減除被淘汰之生產性財貨的殘值。例如,花$50萬買一部(二手)貨車,又將老舊的大客車以$30萬賣出,則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增加$20萬。 臺灣1987年的資本形成中,存貨變動是$772.88億(占25.03%),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是表2呈現的$7,138.99億(74.97%),項目包含:住宅房屋、非住宅房屋(如廠房、校舍)、其他營建工程(如道路、機場)、土地改良、耕地及果園之開發、運輸工具、機器設備、種畜、役畜及乳牛,以及智慧財產,包括研發支出及其他無形固定資產。 到了2018年,存貨變動是$847.73億(占資本形成2.08%),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是表2呈現的$3兆9,905.45億(占97.92%)。表2與圖8彰顯的特徵有二:第一、機器設備穩定占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之最大宗,第二、智慧財產占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之比率,從1987年的6.89%,巨幅上升為2018年的23.07%。 資本形成是經濟成長與發展的推手,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,全球經濟成長率平均超過7%的國家或地區共13個,他們的共通點是「固定資本」占GDP比率超過25%(郭重附,2017)。因此,經濟發展必須仰賴充裕的儲蓄、發達的金融市場,以挹注經濟體的固定資本形成毛額。 「投資」或「資本形成」的財源從何而來? 辛苦工作,為社會貢獻財貨與勞務的產出(GDP),辛苦成果被大半用於消費(如2019年占52.3%),但也必須克制、犧牲現在的部份的消費,保留相當比率的GDP投入於(儲蓄)創造更美好的未來,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。表3呈現1996與2018年的臺灣資本形成來自國內儲蓄的比率,圖11呈現歷年的比率變化情形。 表3. 臺灣1996與2018年的「資本形成」財源來自儲蓄的比率 資本形成 政府儲蓄 公司及準公司企業儲蓄 家庭及民間非營利機構儲蓄 1996 $2,041,379 6.13% 22.07% 44.56% 2018 $4,075,318 2.83% 43.82% 43.16% 圖11. 自1996至2018年臺灣總體經濟投資「資本形成」的財源比率 資本形成的最穩定來源是家庭及民間非營利機構儲蓄,而且是以家庭為主,亦即圖7與圖8的家計單位。在另一方,公司及準公司企業儲蓄的重要性已經超過家計部門,從1996年的占資本形成22.07%,巨幅上升到2018年的43.82%,已經大於家計部門與非營利機構總和的43.16%。 企業儲蓄對資本形成愈來愈重要!所謂的企業儲蓄是公司經營獲利後,未將獲利成果發放給股東(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人)或合夥人(合夥公司的所有人),而保留在公司成為保留盈餘(Retained Earnings)或資本公積(Paid-in Capital),以挹注於公司的持續投資,或成為營運資金(operting funds),以應付公司日常營運的需要。內部資金的相反,就是外部資金,是透過金融體系運作而獲得的資金。後文「企業財務管理概論」章節將詳細說明之。 案例「頭一遭!台積電將發10億美元公司債」 向來有台灣護國神山美譽,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今(11)日公告,將發行今年第1期10億美元無擔保公司債,並用於新建擴建廠房設備,這同時也是台積電首度發行美元公司債。 為了支應產能擴充的資金需求,台積電董事會8月11日通過10億美元額度內募集無擔保美元公司債,並核准於30億美元額度內,透過100%持股子公司TSMC Global發行無擔保美金公司債。 根據台積電今日公告,發行總額10億美元無擔保普通公司債,每張面額100萬美元,發行期間40年期,固定年利率2.7%,委託美商高盛亞洲證券臺北分公司和凱基證券對外公開承銷,並委任凱基證券為主辦承銷商。 公告並指出,募得價款之用途及運用計畫用於新建擴建廠房設備,公司債受託人及代理還本付息機構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。 圖12. 利用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重大訊息(https://mops.twse.com.tw/) 圖13. 利用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台積電已發行,但尚未到期或買回之公司債 以上新聞(工商時報數位編輯、中時新聞網葉明芳,2020.09.11),所謂「新建擴建廠房設備」是在初級市場、資本市場兼債券市場(固定收益市場)募集資金的典型案例;公司債(corporate bonds)屬於間接債權憑證或稱初級有價證券(第3.5節)。以上新聞來源是台積電公司在「公開資訊觀測站」發布的「公告本公司109年度第1期美元無擔保普通公司債主要發行條件」,如圖12底部所示。從網頁點選之,可閱讀完整細節。至於新聞記者加註的「台積電首度發行美元公司債」,是否屬實?同樣利用「公開資訊觀測站」的查詢項目「債券/普通公司債」,可查得台積電的「債券發行資訊查詢」,如圖13的網頁截圖所示。 圖13顯示,台積電目前發行的公司債發行期間(maturity)均在10年以內,再點選圖13的各項細目後,也發現目前發行的公司債都是以台幣計價,而且都是每年付息一次,票面利率(nominal yield, nominal rate、名目收益率)均在2.1%以下。台積電新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,每張面額$100萬美元,利率2.7%,意謂債券持有人(債權人)每年獲得$2.7萬美元的利息收入。 雖然,公司債的面額是$100萬美元,但在初級市場標售,或在次級市場轉手流通的時候,價格必然波動!價格決定於市場的(到期)殖利率(yield to maturity、到期收益率),而且債券市場習慣是百元報價。債券市場習慣術語: 當殖利率小於票面利率,債券值錢!報價大於100,稱為溢價(at premium); 當殖利率等於票面利率,價格合乎發行期待!報價等於100,稱為平價(at par); 當殖利率大於票面利率,債券不值錢!報價小於100,稱為折價(at discount)。 承諾支付固定報酬的有價證券,稱作固定收益證券(fixed-income securities),包含票券與債券,交易的市場是固定收益市場,當然也包含票券市場(屬於貨幣市場)與債券市場(屬於資本市場)。銀行借款、票券、公司債或政府公債,都屬於信用工具或金融工具(financial instruments)。 發行「無擔保公司債」的原因是,以台積電當前的營運狀況,發行之債券信用評等必然高端,必然被歸類為投資級債券。投資級債券的相反是投機級債券,又稱為垃圾債券或高收益債券;所謂投機者,是因為信用風險高,亦即違約風險高,故稱之為垃圾債券,導致債券價格低,債券殖利率高,故稱之為垃圾債券!後文第4.5節再詳細說明。 在不久的未來,台積電正式發行40年期的無擔保美元公司債時,我們假設殖利率等於1.4%(美國政府30年期公債在2020年9月的殖利率)、2.7%(價平)與8%(假設台積電出現嚴重經營危機,沒有大型金融機構擔保,導致違約疑慮高!)三種狀況,價格將是: ■(139.61&=&2.7/(1+1.4%)+2.7/〖(1+1.4%)〗^2 +⋯+(2.7+100)/〖(1+1.4%)〗^40 @100&=&2.7/(1+2.7%)+2.7/〖(1+2.7%)〗^2 +⋯+(2.7+100)/〖(1+2.7%)〗^40 @36.8&=&2.7/(1+8%)+2.7/〖(1+8%)〗^2 +⋯+(2.7+100)/〖(1+8%)〗^40 ) 除了名目收益率與到期收益率,尚有當期收益率(current yield)等於票面利率除以當前價格,因此,以上三種價格對應的當期收益率分別是:1.93% (=2.7/139.61)、2.7%與7.34% (=2.7/36.8)。後文的債券市場章節,將詳細說明。 證券交易法的承銷商、自營商與經紀商 所謂的「委任凱基證券為主辦承銷商」,是因為《證券交易法》第15條: 本法經營之證券業務,其種類如左: 一、有價證券之承銷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。 二、有價證券之自行買賣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。 三、有價證券買賣之行紀、居間、代理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相關業務 「證券交易法」第16條: 經營前條各款業務之一者為證券商,並依左列各款定其種類: 一、經營前條第一款規定之業務者,為證券承銷商。 二、經營前條第二款規定之業務者,為證券自營商。 三、經營前條第三款規定之業務者,為證券經紀商。 三者對應的英文詞彙,分別是:Underwriter、Dealer與Broker。後文討論債券市場(固定收益證券),將以12圖與圖13的台積電公司債案例為示範。至於證券商的業務內容,絕大部分是股票的次級市場經紀業務,後文將詳細說明。 廣義貨幣M2的主要成份:準貨幣 表5呈現2020年7月底的平均每人貨幣數量,第二欄是金額,末欄是M2的組成比率;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為$606,388占M2的比率最高(29.84%)。圖14呈現準貨幣(非屬於M1B的M2項目)發行餘額自1987年5月至今的組成比率。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占準貨幣之比率介於52.27%(2020年7月)與77.22%(1995年6月),郵政儲金介於17.89%(1998年10月)與34.49%(1988年3月),外匯存款從早期的1%以下,成長至目前的23.58%。其他項目在4%以下。 準貨幣的定期存款和定期儲蓄存款的差別,和活期存款與活期儲蓄存款的差別相當;活期儲蓄存款適用於自然人或非營利法人,存款戶享有較高的利息。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期限在三年以內,最普遍的期限選擇是:1月、3月、6月、9月、1年、2年與三年。外幣存款則尚提供1至3週的選擇(圖15)。 準貨幣的第二個項目是外匯存款,臺灣金融機構接受的外幣存款如圖15所示。以2020年9月的行情為例,利率最高者是南非幣ZAR(3個月期定存利率3%),次高是人民幣(1年期定存利率1.3%),強烈對比於瑞士法郎CHF、日元JPY與歐元EUR的定存利率僅有10萬分之一!臺灣境內流通的主要外幣是:美元USD、人民幣CNY、歐元EUR、日元JPY、澳幣AUD與英鎊GBP。 表5. 2020年7月底之通貨餘額、廣義貨幣數量(除以人口數)與組合比率 平均每人 發行通貨組合 M1A組合 M1B組合 M2組合 中央銀行發行通貨數 $105,514 100% 31.13% 12.10% 5.19% 貨幣機構以外各部門持有通貨 $94,802 90% 27.97% 10.88% 4.67% 支票存款 $15,836 4.67% 1.82% 0.78% 活期存款 $228,358 67.36% 26.20% 11.24% M1A $338,997 100% 38.89% 16.68% 活期儲蓄存款 $532,667 61.11% 26.22% M1B $871,664 100% 42.90% 定期及定期儲蓄存款 $606,388 參 考 圖4 參 考 圖5 參 考 圖6 29.84% 外匯存款 $273,545 13.46% 郵政儲金 $264,457 13.02% 外國人新台幣存款 $9,978 0.49% 附買回交易餘額 $5,821 0.29% 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 M2 $2,031,852 100% 圖14. 準貨幣(非屬於M1B的M2項目)發行餘額的組成比率走勢圖 圖15. 臺灣銀行網頁(https://rate.bot.com.tw/)公告之外幣存款利率 準貨幣的第三個項目是郵政儲金,對於一般存款戶而言,它的性質和銀行活期儲蓄存款帳戶相當;但郵政儲金帳戶不得當作證券交易的證券劃撥帳戶。也就是說,當股市投資人在金融市場買進股票,投資人的銀行帳戶將被扣取成交價金與手續費,該存款帳戶稱為證券劃撥帳戶。因為銀行劃撥帳戶餘額屬於M1B,而郵局儲金帳戶與定期儲蓄存款帳戶餘額屬於M2但不屬於M1B,因此,M1B與M2成長率的相對變化,被當作是股票市場中長期趨勢的判斷參考。 準貨幣的第四個項目外國人新臺幣存款,主要來源是外國機構投資人(外資)因交易臺灣股市,而在臺灣境內開立的新台幣活期存款帳戶。雖然它們是活期存款,但因為它們來自外資匯入的外幣,是臺灣股市與原幣轉換過程中的暫時停泊,它們的通貨性質遠不及於M1A,而被歸類為M2。 準貨幣的第五個項目附買回交易的標的是附買回合約,屬於貨幣市場信用工具(第3.4節),至於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的完整敘述是貨幣市場共同基金零售餘額(balances in retail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, MMMFs),它是共同基金的一種,投資標的限定為貨幣市場工具,自然人存款戶投資MMMF的總餘額(淨存量)是M2的一部分。順便一提,機構存款戶投資MMMF的餘額不被歸類於M2,但被歸類為M3。 中央銀行沒有M3名目,它是美國中央銀行(聯邦儲備系統)的名目,內容是M2之外,再加上以下三個主要項目:(1)機構投資人持有的MMMF、(2)機構投資人持有的定期存單(certificates of deposit)與 (3)歐洲美元(Eurodollars)存款。需要特別注意者,歐洲美元是儲蓄在美國境外銀行的美元通貨,所以,歐洲美元市場是貨幣市場,不是外匯市場!這個議題不斷地在各種金融試題中出現!歐洲美元市場發達的原因是,它不受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監管,具有相對的營運靈活性,因此受到美國境內的機構投資人歡迎。 案例:中國信託華盈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圖16呈現富邦證券公司網頁,點選「國內貨幣市場型」基金,出現以下「基金名稱」:中國信託華盈貨幣市場基金、元大得利貨幣市場基金…等。 圖16. 富邦證券公司(https://www.fubon-ebroker.com/)銷售基金列表 點選第一項的中國信託華盈貨幣市場基金,可窺知「投資標的」說明: 本基金投資於中華民國境內之公債、公司債、金融債券、其他經金管會核准於國內募集發行之國外金融組織債券、依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公開招募之受益證券或資產基礎證券、依不動產證券化條例募集之不動產資產信託受益證券。自2010年12月29日起轉型為貨幣市場基金,運用於銀行存款、短期票券及債券附買回交易之總金額需達本基金淨資產價值70%以上。基金運用標的到期日及存續期間之限制:1. 限運用於剩於到期日在一年內之標的,但附買回交易者,不在此限;2. 基金加權平均存續期間不大於180日,如運用標的為附買回交易,應以附買回交易之期間計算。 該基金的前身是富鼎投資信託公司募集的「富鼎華盈債基金」,屬於債券型基金,從2005年開始轉型為貨幣型基金,又在2014年9月19日和「中國信託益利信貨幣市場基金」合併,富鼎華盈債基金為存續基金,且更名為中國信託富鼎華盈貨幣市場基金,中國信託益利信貨幣市場基金則為消滅基金(註 )。 由於貨幣市場工具(國庫券、商業本票等)的利率比定存高,所以,MMMF的收益率自然比定存高。再對照第3.6節的舉例說明:如果市場(台積電40年期公司債)殖利率上升至8%,台積電公司債價格將下跌73.2%;相對的,一年以內到期的貨幣市場工具價格至多下跌8%(假設沒有違約,若違約則是損失100%),參考第4.3節案例。 再就信用(違約)風險而言,一個信用工具發行人(政府或公司)在一年內違約或破產的機率,遠低於在40年內違約或破產的機率,因此,貨幣市場工具的違約風險當然遠低於資本市場的債券。再加上MMMF進行投資組合(共同基金的基本特色購買多檔不同有價證券,以分散分險,稱為投資組合),導致MMMF吸引投資人購買以取代定存,造就高流動性(賣出時,有其他投資人以合理價格接手),投資人可隨時申購或贖回,提出贖回申請後在二個營業日即可入帳。因此,MMMF具有活期存款的流動性,又有定期存款的收益性。 下一節分析MMMF最穩定的投資標的:國庫券。 案例:中央銀行受財政部委託標售財109-6期91天期國庫券開標結果 中央銀行在2020年6月23日發布本年度第106號新聞稿: 中央銀行受財政部委託,於2020年6月23日標售財109-6期91天期國庫券,開標結果如次: 一、標售結果 發行日期:2020年 6 月 24 日 到期日期:2020年 9 月 23 日 公告發行額:新臺幣300億元。 實際發行額:新臺幣300億元。 決標貼現率:年息百分之0.280。 發行價格:每萬元新臺幣9,993.02元。 投標總額:新臺幣1,115億元。 得標總額:新臺幣300億元。 投標倍數:3.72。 得標者最低投標貼現率:年息百分之0.188。 得標者最高投標貼現率:年息百分之0.280。(相同者按投標金額53.797%分配) 得標者投標貼現率高低利差:0.092個百分點。 得標者加權平均投標貼現率:年息百分之0.260。 二、本期國庫券決標貼現率為0.280%,上次同天期(財109-5期109年3月2日發行)國庫券決標貼現率為0.470%。 三、依得標行業別,本期國庫券與上次同天期國庫券比較情形: 銀行業 證券業 票券業 保險業 本期 100% 0 0 0 上次同天期 77.91% 0 0 22.09% 增減 +22.09% 0 0 -22.09% 圖17. 中央銀行網頁(https://rate.bot.com.tw/)公告國庫券標售結果 國庫券(Treasury bills)的計息與發行價格計算採貼現法,發行價格等於: 面額/(1+(決標貼現率)×期限/365)=$10,000/(1+0.28%×91/365)=$9,993.02 以上數字是套用央行公告之「發行價格:每萬元新臺幣」。習題:在以上發行91天期$300億國庫券案例,中央銀行為財政部國庫署募得多少金額?在到期日共支付多少利息給投資人? 答案:募集$29,979,072,144,在91天後,付出利息$20,927,856。再假設以上國庫券在30天後在次級市場轉手至第三者,而且國庫券貼現率上升一碼至0.53%,則每萬元面額的成交價格是多少?答案: 面額/(1+(決標貼現率)×期限/365)=$10,000/(1+0.53%×61/365)=$9,991.15 亦即,每萬元損失$1.87374,換算成年化報酬率等於(將持有30天的盈虧年化): 增加的價值/原來的價值×1年/持有期間=(9991.15-9993.02)/9993.02×365/30=-0.2281% 再對比第3.6節的台積電40年期公司債案例,假設發行時的殖利率是2.7%(即價格等於100),在1年後殖利率上升一碼成為2.95%,將台積電債券在次級市場賣出,價格是: 94.81=2.7/(1+2.925%)+2.7/〖(1+2.925%)〗^2 +⋯+(2.7+100)/〖(1+2.925%)〗^39 亦即,台積電債券價格的年化報酬率(剛好經過1年,不須做期間調整)是: 增加的價值/原來的價值=(94.81-100)/100=-5.09% 同樣是上升一碼(0.25%)的貼現率或殖利率(市場利率),91天期票券的年化報酬率是 -0.2281%,40年期債券的報酬率是 -5.09%。以上案例說明,票券或債券的到期日愈長,利率風險愈大! 國民所得毛額GNI、國民所得NI與國民可支配所得DI 第3章介紹:GDP是在特定區域內(通常是一個國家),所有廠商或生產單位(包含估計自家食用農作物的價值)的產出結果,產出來自本國公民或來自外國人(如來自歐美或東南亞的移工等)。外國人在臺灣的產出所得可能匯回她們的國籍地,而臺灣籍國民在海外的產出所得,則可能匯回臺灣島內。而且,任何資產都會因為使用折舊或自然耗損,而減損價值,但固定資本形成毛額(在2018年占資本形成的97.92%、占GDP的21.74%,見表2)尚未扣除固定資本消耗。所以,GDP必須扣除固定資本消耗(簡稱折舊)等科目,才得以更確切反映經濟活動對國民福利的影響,如下說明。為了忠實呈現經濟活動對國民福利的影響,國民所得會計帳制訂以下科目: 國民所得毛額(Gross National Income, GNI)= GDP+(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) 國民所得(National Income, NI)=GNI -(固定資本消耗)+(統計差異) 國民可支配所得(Disposable Income, DI)=NI+(國外移轉收入淨額) 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=(本國人在國外的所得)-(外國人在本國的所得)。 圖19呈現2015至2019年的平均每人名目價值;所謂名目價值(nominal value)相當於第4.5節說明之名目利率和實質利率的關係(名目利率=實質利率+通貨膨脹率),亦即圖19歷年國民所得相關金額的上升,其中相當的比率是因為物價上漲造成的。實質國民所得會計科目,是名目國民所得會計科目經過物價上漲指數(國民所得平減指數,是類似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)的調整,這是經濟學議題,我們暫時不討論。 固定資本消耗是固定資產當期價值的減損,包括正常耗損、正常退化,以及可預見而準備或已發生的意外損失。固定資本消耗的估算不是依據當初購置的會計價值,而是依據重置的當期價值估算。例如,假設以$500萬元購置卡車,預計使用10年,則第一年的固定資本消耗是$50萬;在第二年,同款或同型卡車的價格是$600萬元,則第二年的固定資本消耗是$60萬。 圖19. 臺灣2015至2019年的平均每人GDP、GNI、NI與NDI名目價值 國民所得NI按照市價計算,它的分配分成七大項:(1)受雇人員報酬、(2)財產所得(包括租金所得、利息所得及企業盈餘)、(3)公司保留盈餘、(4)政府收到之財產及企業所得、(5)企業直接稅、(6)來自國外要素所得淨額與 (7)間接稅淨額。以上從經濟體所得面(分配面)總和之NI,和從經濟體支出面或生產面算得之數據(GNI -固定資本消耗)必然有些許出入,因此用統計差異表示之。若是按照要素成本(要素所得)計算NI,則它的組成是前面六項,不包含(7)間接稅淨額。重點是,一個國民能吃、能喝、能花、能用、能夠用之於儲蓄或投資的可支配所得,約略等於: DI= GNI-(固定資本消耗)+(國外移轉收入淨額) DI= GDP-(固定資本消耗)+(國外所得收入淨額)+(國外移轉收入淨額) 固定資本消耗占GDP或GNI比率穩定占據約略15%,是GDP或GNI與DI之間的主要扣減項目;例如2019年的DI除GNI是83.36% (圖18的$687,116/$824,25),固定資本形成占GNI是15.72%。以上說明為何經濟體的GDP必須維持20%以上的資本形成比率(圖7與圖8),以滿足人類持續成長的需求或慾望的滿足。 經濟體的儲蓄率等於儲蓄除以NI,投資率等於資本形成除以NI,二者之差是超額儲蓄率,它們自1951年至今的走勢如圖20所呈現。歷年的儲蓄率介於13.6%(1954年)和40.28%(1986年)、投資率介於13.59%(1955年)和39.64%(1974年),導致超額儲蓄率介於-7.55%(1974年)和20.12%(1986年)。從2013年開始,超額儲蓄率皆大於10%,2019年是11.59%(儲蓄率34.35%、投資率22.76%)。超額儲蓄被用於投入金融資產,包含第4.1節說明的各項M2金融工具,也涵蓋其他流動性低於M2,但風險與預期收益率較高的其他有價證券。 圖20. 臺灣1951至2019年的儲蓄率、投資率與超額儲蓄率(NI為分母)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的累積存量構成國富統計 國民所得之部分以儲蓄型式進入金融體系(圖20),再成為資本形成,歷年累積的存量成為「國富」的一部分。圖21說明:2018年底國富毛額$261.51兆(平均每人$1,109萬),比2017年的$252.19兆(每人$1,071萬)增加$9.32兆(3.69%,每人增加3.59%)。扣除累積折舊(累積固定資本消耗)後的國富淨額是$210.38兆(每人$892萬,參考表6的「三、淨值」$2,103,759億臺幣)。自2014至2018年,國富淨額平均每年增加2.77%,以金融資產淨額成長較快,平均每年增幅8.34%,高於非金融資產的1.61%,致使金融資產比率由2014年的15.84%上升至2018年的19.57%(圖22)。(實體資產) 2018年國富毛額的金融資產淨值$41.16 兆(15.74%),非金融資產(實體資產)毛額$220.35兆(84.26%),包含:土地$114.42兆(43.76%),建地$44兆5614億(17.04%),非建地$69兆8627億(26.72%)(註 ),參考表6「全體部門」欄的「(二)非生產性資產」。房屋及營建工程$53.13兆(20.32%),機械設備$27.58兆(10.55%),家庭耐久財及半耐久財$11.59兆(4.43%)。家庭耐久財及半耐久財包括:家具、空調、照明設備、廚房餐飲設備等。 圖22下的國富淨額(總值$210.38兆)結構說明:非金融資產淨額占80.43%,金融性資產淨值19.57%。土地$114.42兆(54.39%),房屋及營建工程$33.25兆(15.81%),機械設備$8.25兆(3.92%),家庭耐久財及半耐久財$4.86兆(2.31%,其中的$2兆4407億是汽機車,如表6所呈現)。值得注意者,土地不會折舊,價值維持等於$114.42兆(平均每人$485萬),但房屋及營建工程(累積折舊37.41%)或機械設備(累積折舊70.08%)或家庭耐久財及半耐久財(累積折舊58.09%)均會消耗,導致土地占國富淨額的比率54.39%大幅高於占國富毛額的43.76%比率。各項資產毛額與淨額的差異,關鍵是土地與金融資產的「零折舊」或「零消耗」特性,彰顯不動產管理、財務管理與風險管理的重要! 圖21. 《國富統計報告2018年》頁7「國富毛(淨)額及增減率」 圖22. 《國富統計報告2018年》頁7「國富毛額及淨額資產結構比」

评论

  1. 下週,我教你們貼上純文字,再來編輯,
    參考 https://sujenchang.blogspot.com/2020/10/blog-post_22.html#price

    回复删除

发表评论